內容簡介
誰弄亂了福爾摩沙的城市美?
環境學哲學博士曹正,40年來觀察全球都市街景,
以國內外案例,從建築及景觀視覺角度,
探討都市環境美學,剖析景觀劣化的成因及改善之道。
這是對政府、對大眾的警醒!
齊柏林帶我們看見臺灣自然環境之美,
也讓我們看見寶島之美正受威脅,破壞程度與日俱增……
曹正帶我們看見臺灣人文環境,
讓我們注意到寶島的人文環境正漸漸醜化……
臺灣號稱美麗島,但近幾十年來隨著科技發展,人害漸漸的破壞了臺灣的美
為了讓大眾警醒,
本書從建築物、汽機車、廣告招牌、攤販、電線……等平常可見的髒亂市容景觀切入;
由淺入深,帶你重新省思臺灣應有的城市美
本書特色
◎大量照片,眼見為憑!
一針見血呈現髒亂處,同時列舉國內外優良地區照片做對比。
◎點名問題,一針見血!
列舉出街道及環境的髒亂、雜亂問題;從髒亂的角度震撼讀者。
◎詳加解釋,一目了然!
對於提及的法規清楚說明、條列,使讀者一目了然;並配合實際數據讓讀者具體了解深刻感受。
◎建議具體改善之道,對症下藥!
除了點出問題,本書亦針對環境髒亂、自然環境破壞等各大問題提出具體的改善方法與步驟;實為給大眾及政府的重要參考。
維護臺灣之美,有賴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與覺醒,
從自身開始,先是個人行為,再到住家,接著到辦公室、公共區域,擴大影響力;
從美化城市開始,一點點喚回屬於我們的臺灣美,真正的美麗島!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曹正
學歷:
威斯康辛大學環境管理學博士
威斯康辛大學景觀建築學碩士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工程學學士
經歷:
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研究所兼任教授(現任)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暨研究所兼任教授(現任)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兼景觀研究所所長
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
臺灣發展研究院院長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專員
美國蒙大拿州政府能源計畫局局長(第一任)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諮詢委員(現任)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兼任顧問(現任)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觀光推動小組委員
臺北市政府永續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臺北市國際花卉博覽會指導委員會委員
考試院典試委員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造園學會理事長
太倉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
主要規劃設計案:
東北海岸風景特定區規劃案
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規劃案
臺北市木柵動物園規劃案及主要展示區設計監造案
臺北市基隆河河濱公園規劃、設計監造案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保育教育館展示設計監造案
新北市坪林茶葉博物館規劃、設計監造案
臺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規劃、設計監造案
主要著作:
花蓮縣整體發展觀光綱要計畫研究報告
國家公園設施規劃設計準則及案例彙編
臺北市河川地整體規劃研究報告
甄選臺灣十二名勝研究報告
視覺景觀理論
遊憩、景觀和環境規劃方法論-四化目標達成法
譯者介紹
目錄
回復臺灣之美就從現在開始 前行政院環保署署長 張隆盛
改善環境景觀X提升生活品質 行政院環保署署長 沈世宏
改善臺灣之美刻不容緩 前內政部營建署署長 林益厚
自序
第1章 臺灣原是美麗之島
一、楔子
二、從美麗到「不美」
三、臺灣環境不美的地方在哪裡
四、都市景觀的十大殺手
五、臺灣美質環境的分類與分區
六、臺灣現代環境之美應有的願景
七、人文環境之美— 追求寧適的環境
八、自然環境之美— 追求天人合一和原野體驗
第2章 臺灣建築景觀之亂象 臺灣篇
一、鐵窗及窗台、陽台外推
二、冷氣機外掛
三、招牌廣告
四、建築物加蓋(含一樓加蓋及屋頂加蓋)
五、行動電話基地台
六、遮陽棚與電動雨棚
七、建築物立面的骯髒
八、街道傢俱
第3章 建築景觀的改善之道 改善篇
一、新建築加強管理
二、舊建築加強教育和獎勵改善
第4章 建築物高密度是都市品質最大的殺手 臺灣篇
第5章 聖荷西市的藍天與綠地 借鏡篇
第6章 理想都市與都市更新 改善篇
一、藍天、綠地、處處都是景
二、從人本交通到以捷運為中心的都市更新
三、永續城市和生態城市的新定義和新面貌
第7章 爭先恐後的招牌廣告 臺灣篇、改善篇
一、定義和分類
二、現況
三、他山之石
四、改善之道
第8章 臺灣是機車王國 臺灣篇
一、汽車
二、機車
三、自行車
四、合法的停車空間嚴重不足
五、規劃設計沒有長遠計畫
六、政策法規的不明確和執法的不嚴明
七、大眾之不守法
第9章 舊金山灣區的艾爾卡米諾大道 借鏡篇
第10章 哥本哈根市和臺北市的自行車 借鏡篇
一、哥本哈根市的自行車全民運動
二、臺北市的微笑單車(YouBike)
第11章 消除車輛形成的亂象 改善篇
一、建立都市發展目標與交通政策
二、道路是供行人及行車專用
三、各類設施及新建築需建立自給自足的停車需求
四、舊社區應大量興建汽、機車停車場
...
自序/導讀
推薦序
若干年前往美國考察國家公園時,偶遇一位攝影家,交談甚歡,他指著一處被破壞的景觀嘆氣說:「美的勝利是暫時的,醜的勝利卻是永遠的」,讓我感觸很深。臺灣夙有「美麗島」之稱,但是幾十年來,森林減少,高海拔地區公路及產業道路開闢,高冷蔬菜園及果園沿線遍布。海岸則到處消波塊,泥質灘地填平,作為工業區,天然海岸所剩無幾!沿海地區地層下陷嚴重,有些地方甚至比海平面還低。優良農地夾雜大小工廠或變相農宅,保護區如國家公園則飽受開發壓力,看來「醜」是勝利了。
至於人文方面,幾乎所有人都會同意我們的城鄉,不像是國民所得已超過兩萬美金的已開發國家:建築密集、住商工廠混雜、到處違建攤販、廣告招牌觸目皆是、交通混亂、騎樓等公共空間被侵佔,公共設施不足,尤其缺乏公園綠地,而許多公有土地卻以財政目的標售變賣殆盡。臺灣地震颱風等災害頻仍,許多建築老舊,安全堪虞,但可以大幅改善的都市更新政策,因偏向少數人的權益而舉步艱難,弔詭的是大都市的房地產價格,即便窳陋不堪,也高到不合理程度,而成為民怨之首。
自然與人文的整體外在顯現,本書稱之為「環境景觀」。臺灣天生麗質,但由於「醜」的步步進逼,「美」則節節敗退,美醜消長之勢有增無減,正是本書作者曹教授正所關懷的主軸,他歷經數十年的觀察,將臺灣不美之處一一指出並提出具體的改善方法與步驟,供個人、社會、學界、政府的參考,實在難能可貴。
本書分其二十七章,涵蓋都市(人文)與自然,以及整體環境品質改善的建議。其中提出若干實例,都切中時弊。有一則關於公共工程施工管理,值得我們特別注意,他用很大篇幅分析臺北市信義捷運線的施工管理,這條線施工長達十年,去年已完工通車。施工期間沿線居民甚至過往的行車大眾,都因落伍怠惰式施工管理而深受其害。先進國家對這類工程有所謂「都市工法」的施作與管理,其重點在於其縮短工期並儘量減少施工所產生的不便與污染(含視覺),此外同時施作共同管線,避免日後多次開挖的浪費。大臺北地區將來還有「三環三線」的捷運工程,如不改善施工管理,不重視環境景觀品質,是則大眾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其他類似的工程可以說不勝枚舉,只是習而不察,率由舊章。工程師們、工程單位的主管們都應該好好看曹教授的觀察與建議。
曹教授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環境學博士後,曾擔任蒙地拿州政府能源局局長多年,後獲經合會之邀回國服務,成為我的同事。他隨後轉學術界擔任教職,他創設東海大學景觀學系,擔任過文化大學設計學院院長,現任臺灣區域發展研究院院長,是景觀學界的權威,在實務方面,他規劃設計臺北動物園,擔任環保署環保公園組的召集人,所以他一方面教誨不倦,一方面在實務界做出許多貢獻。他累積四十多年的經驗,撰寫這本「打造臺灣美質環境-福爾摩沙,何時再美麗」大作。他是樂觀的、積極的,我認同他的看法,也同意讓臺灣能回到美麗是條長而艱鉅的道路,套句老話「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作為曹教授的好友,能為他寫推薦序是我的榮耀。
---前行政院環保署署長 張隆盛
推薦序
本書《福爾摩沙,何時再美麗-打造臺灣美質環境》收集了許多國內外精彩案例,從建築及景觀視覺感受的角度,探討都市環境美學的觀念,剖析景觀劣化的成因及改善之道。尤其對自然環境的維持多所著墨,凸顯自然在視覺美質及資源與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