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典家具研究者田家青,回憶與恩師王世襄先生相識、相知,亦師亦友的生活經歷。
王世襄,中國著名古代家具收藏者,曾擔任北京故宮、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雖經歷十年文革時期,卻在期間保留明代家具八、九十件,其後出版 研究以久的《明式傢具研究》。王世襄研究古代家具製成同時,亦為工藝家,將自身對古典家具的喜愛,經細緻的研究並親身手工訂製,技藝精湛,揚名海外。王世 襄先生於2009年逝世,享年95歲。
田家青於少年時期與王師相識,為求教於工藝技術而拜師,是王世襄唯一入堂弟子。王世襄先生在世時,一直企盼能編寫一部中國傳統木器結構和製作工藝的書 籍,在此過程中與田家青先生有相當多次的長談,透露出他一生想作、但沒能完成的這一段空白,本書記述田家青所認識的王世襄,並描述生活點滴與王世襄一生對 古典家具研究與工藝的堅持與態度。
作者介紹田家青
田家青,1953年生。多年潛心於古典家具研究,是享譽海內外的專家,其學術著作《清代家具》(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中,英文版)是此領域的開創和權威之作。田氏注重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字1996年以來,開創了視家具為藝術品的創作實踐,設計製作具有當今時代風格的傳統家具,出版有《明韻─田家青設計家具作品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譯者介紹
世好妍華,我耽拙樸
感 懷 1
拜識 / 登堂入室 / 業餘的專業研究者
亦師亦友 學術研究 / 相知 期望
教 誨 41
激 勵 51
勞心累神編輯《則例》/ 執著的著述
無奈的合約 / 惱人的粗劣印刷 / 苦盡甜來
提 掖 67
製 新 81
鑒 賞 109
品 位 123
本 色 137
安 居 145
天 意 157
逸 事 167
說山(一) / 說山(二) / 說山(三)
「猴兒精猴兒精的」/ 不冤不樂 / 當斷不斷
「這要我們如何是好」/「他不懂還瞎說」
「這兒就挺好的」/ 有事兒不怕事兒
「你站住」/ 「沒給他切了軸」/ 再說板兒爺
八月十五 / 一個人一塊錢,一個燒餅分兩半
「吃會」與會吃 / 我不是收藏家
惜時如金 / 動物都屬「豬」?
看足球—你又跑這兒玩來啦
永 訣 229
致 謝 232
導讀
當今,人們稱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兒家」,而「玩兒」難免使人把它與輕鬆愉快聯繫起來。實際上,在治學、研究中,王先生憑的是一股一絲不苟的「狠勁兒」和「傻勁兒」。此兩詞是楊乃濟先生對王先生的評語。
「玩兒」難免使人把它與隨心所欲聯繫在一起,事實上,生活中的王先生講究原則,對自我的要求嚴謹至極。
我認為,王先生最大的貢獻是他在一生中致力於展示、宣傳中國文化最核心、最精華和最本質的精神:格調、品位、和諧。這對當今剛剛從物質上富裕起來的社會無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導意義。在我眼中,王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學者、真正的收藏家和中國文化的實踐者。
從看到的各種宣傳介紹以及人們的言談中可以發現,大家對王先生的真正學術成就和貢獻未必十分清楚,也很難想像他所付出的艱辛,三十年前尚未結識他時, 我對他的認識與當前人們對他的認識大致相似。當時業界對他的印象有點像現今社會對他的普遍印象:會玩兒、有天份、眼力好、神,可又都說不太清楚他在學術上 到底高在哪裏。所以當年我在第一次去見王先生時,還抱着「會一會」的心態。
與王先生一交談,令人折服。業界評判一個人的真實水平是術語的應用,交談中,我發現他對這些行話、術語不僅很熟,尤其用詞之間的搭配準確,儼如碩果僅 存的老木匠,遠高於工匠的是他能講出許多術語在歷史上是何時和如何出現的,以及與其他相鄰領域之間術語的對應關係,哪些是原創的,哪些是借用的,哪些又是 在歷史某一時期被誤傳,寫成錯字,最終以訛傳訛,錯成事實。這等功夫絕對是「玩兒」不出來的!這不僅要具有工匠一樣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有對古建、園林、 大木作、小器作的工藝和技法的深刻理解以及豐富的歷史和人文知識,更需極深厚的古文獻和文字學功底。
後來,這些本由匠人們世代口傳身授,沿襲至今的支離破碎瀕臨失傳的術語,終被王先生以科學嚴謹的方法劃時代地整理並創立了名詞術語體系,計千餘條。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這套體系又譯成了英文。)中國古代家具終於有了統一的語言和標準,能永遠地流存下去了。面對這套體系中滿篇如勒水、梟混、地栿等怪僻 的詞,不熟悉的字,一般人可能不以為然,而這項成就和貢獻是歷史性的更是世界性的!如果沒有這項工作,在當今現代化的快速進程中,古代賢匠累積千年的術語 精華,很可能會在這一代消失。其貢獻,多高的評價都不為過!
王先生早年從事中國古代繪畫研究,同時涉獵漆器、雕塑、竹刻諸藝,其見識、修養、品位及感悟力是常人難以企及的。最珍貴的是他把這些學問綜合起來研究,總結出了從很高層次對藝術品評價、鑒賞的方法。
王先生的收藏涉及古琴、漆器、家具、造像等諸多門類,多著錄於《自珍集》等著作,出版至今未發生真偽之議,可見其鑒賞水平。「望氣」是文物鑒定的最高階段,常人難以企及。
交往日久,看到了王先生的艱辛付出。黃苗子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講:「一九五八年,暢安(王世襄號)慷慨地讓我搬進芳嘉園他家院子的東屋『結孟氏之芳 鄰』,確是平生一快。論歷代書畫著述和參考書,他比我多,論書畫著作的鑽研,他比我深。論探索學問的廣度,他遠勝於我,論刻苦用功,他也在我之上。那時我 一般早上五點就起床讀書寫字,但四點多,暢安書房的枱燈就已透出亮光來了。」學術的成果要靠出版來體現,對於出書他更有一股和自己過不去的精神:每本書內 容必須新,觀點需明確、考據要翔...
留言列表